一、我国土地盐碱化现状:
我国现有内陆盐碱地总面积近15亿亩,滩涂总面积3500多万亩。盐碱地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土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潜力巨大。同时,土壤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致使耕地资源遭到破坏、农业生产蒙受巨大损失,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问题。开发利用好沿海滩涂以及现有内陆的盐碱地资源是保障耕地面积的有效途径。水稻作为沿海滩涂和盐碱地改良的首选粮食作物,进行水稻耐盐碱机理研究,通过遗传改良来提高水稻耐盐碱能力,培育耐盐碱新品种并推广应用,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二、国家耐盐碱水稻发展现状:
我国有3500多万亩沿海滩涂和15亿亩内陆盐碱地,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土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潜力巨大。水稻作为沿海滩涂和盐碱地改良的首选粮食作物,国内外学者对耐盐碱水稻开展了广泛研究。耐盐碱水稻是指能在盐(碱)浓度0.3%以上的盐碱地生长、亩产量在300公斤以上的水稻品种。
第二届智慧农业国际(青岛)高峰论坛15日在青岛市城阳区开幕,本次论坛大会主席袁隆平表示,目前杂交水稻产量已达到每公顷18吨,下一个目标是攻关俗称"海水稻"的耐盐碱水稻。全国有十几亿亩盐碱地是不毛之地,其中将近两亿亩可以种水稻。十年之内发展耐盐碱水稻一亿亩,按照每亩300公斤收成计算,可多养活8000万人口。
2017年袁隆平院士团队入驻青岛市城阳区,开展盐碱地改良和耐盐碱水稻种植,打造数字化大田,并聚焦盐碱地稻作改良技术研发与产业推广打造国内外示范项目,开拓了土地数字化新模式。他们制定了上马街道桃源河畔1.38万亩盐碱地整体规划,全力打造一个以九个"1"为主要元素的智慧农业产业博览园。
袁隆平院士领衔的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致力于海水稻研发。中心通过基因测序技术,筛选出天然抗盐、抗碱、抗病基因,通过杂交与分子育种技术,计划在三年内选育出可供产业化推广、亩产300公斤以上的水稻品种。据报道,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2016年试验种植材料亩产突破500公斤,2017年小面积测产最高亩产达到621公斤。2018年筛选出176份优良材料在全国五大典型盐碱地试种。2017年起,海水稻研究中心组织开展国家耐盐水稻联合体试验,分北方中早粳晚熟组、黄淮粳稻组和南方沿海籼稻组3组,在全国沿海滩涂及盐碱地不同生态区设置18个试点对首批25个参试品种进行了试验鉴定。筛选出16个品种进入2018年试验,其中9个进入生产试验,新增23个品种进入2018年区域试验。
袁隆平院士其团队计划5至8年改造1亿亩盐碱地,为中国增加1亿亩良田,为世界多养活5亿人口。目前,团队的土地改良业务在海内外均取得良好成果,在中国山东青岛、陕西延安、新疆喀什、浙江温州、黑龙江大庆及阿联酋迪拜等7个特征地域进行产业化推广应用,并建立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平台,总示范面积2万亩,合同额1.5亿元人民币,储备土地改良面积超过50万亩。
三、发展国家耐盐碱水稻意义:
中国有15亿亩盐碱,约有3亿亩具备改造为农田的潜力,通过推广种植海水稻可让亿亩荒滩变粮仓。袁隆平院士认为,如果中国能发展1亿亩盐碱地种植水稻,亩产达300公斤,可增加总产300亿公斤,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且盐碱地大多分布于贫困地区,建设资金的投入可以有效地带动精准扶贫工作,真正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四、国家耐盐碱水稻取得成就:
我国最北海岸6‰耐盐碱“海水稻”试种成功
2020年11月4日,在我国北方辽宁盘锦,传来一条好消息: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研究团队6‰耐盐碱水稻筛选种植获得初步成功,平均亩产300公斤以上,这意味着,“海水稻”在我国北方广阔的盐碱土地上初步具备了推广意义和价值。
“海水稻”,学名耐盐碱水稻,是指能够在一定盐(碱)度的盐碱地上生长的水稻。它适应能力强,不仅抗盐碱,还抗风、抗涝、抗病虫害。辽宁盘锦位于北纬40到42度之间,跨中国最北海岸线,地处辽河入海口,有大面积的盐碱地资源。在此筛选、试验种植高盐碱品种“海水稻”,将为东北地区高盐碱土地水稻的种植及利用探索出一条新途径。2019年,袁隆平院士团队及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创建了“国家耐盐碱水稻试验示范基地”,袁隆平亲自命名的“北方耐盐碱水稻袁隆平院士工作试验站”落户盘锦,中国最北海岸线的这片退海之地有了新的历史使命。此次试验基地筛选耐盐碱水稻品种209份、优质水稻品种100份、本域优质水稻品种12份进行繁育。试验田选择位于辽河入海口的130亩地,但自然条件下引入的海水对于培育6‰耐盐碱水稻来说,浓度仍然不够。试验站引进智能化设备,在试验田附近打了一口含盐量为22.4‰的深井。确保盐水稀释后浓度达到6‰再进行灌溉,保障筛选、繁育试验的成功。2020是繁育的第一年,经过不懈努力,目前已初步筛选出耐盐碱及优质水稻品种30余份,其中科研难度最大的6‰耐盐碱水稻品种6份。耐盐碱水稻与普通水稻在外观上相似,稻穗上的穗粒数少于普通水稻;口感上,耐盐碱水稻做出的米饭香气浓郁,紧致有嚼劲。此外在盐水中的稻蟹结合试验。不仅“海水稻”长势旺盛,而且蟹的口味比普通稻田蟹更加鲜香,大幅提高了高耐盐碱水稻亩产收益的附加值。2020年6‰盐水灌溉的稻田亩产水稻400公斤,养殖河蟹25公斤,仅这两项收入就能达到2200元左右。耐盐碱水稻秸秆含盐量非常高,内蒙古农科院对稻秆的30多项指标进行了化验分析,发现含盐秸秆强于优质牧草,是上好的绿色饲料添加剂。施药量上与普通农田相比,耐盐碱水稻的施药量减少60%,稻米的农药残留明显低于普通稻米,米质也得到了显著提升。随着土壤的改良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海水稻”的产量会逐年提高,从前一文不值的盐碱地会变成抢手的“香饽饽”。袁隆平院士说,“我国有15亿亩荒芜的盐碱地,其中2亿亩具备种植水稻潜力。试种、推广成功后,按照每亩产值200至300公斤计算,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多养活约2亿人。”
海南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服务,联系海大郑教授1307897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