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可以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在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和度假。
二.2020年休闲农业补贴的6大方向:
01
旅游产业扶贫方向
一号文件曾指出,“聚力精准施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强化主体培育,引导龙头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将继续向贫困地区,尤其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特色产业扶贫、扶贫搬迁、生态扶贫、金融扶贫、社会帮扶易地、干部人才等政策措施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
02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向
一号文件提出,要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3年行动,全面展开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有机结合。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最美庭院创建活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要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注重实效,防止做表面文章。
03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方向
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建立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经费投入机制,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标准。
04
促进乡村绿化美化方向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畜禽粪污、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畜牧养殖大县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治理全覆盖,大力治理白色污染。
实施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建设一批森林乡村,保护古树名木,保护天然林。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05
推进农业产业化方向
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大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联合体,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06
培育新型乡村服务业方向
一号文件指出要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要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生态和文化等方面优势,发展配套城市、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文化体验、餐饮民宿、养老服务、健康养生等产业。
同时要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的交通、卫生、信息、邮政等公共服务设施。
三、2020年哪些项目类别适合申请补贴:
01常见项目申请建议1)蔬菜、水果、茶叶等种农产品业可以申报农业部的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项目,每个项目补贴50-100万元,要求设施200亩以上,陆地1000亩以上。2)林业产业可以申报林业局的名优经济林示范项目,每个项目200万元以上;林业局林下经济项目,一般补贴在10-30万元。可以申报成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国家绿色特色产业示范基地。3)观光类农庄可以向旅游局申请旅游专项资金、旅游扶贫资金等。在贫困村建设的项目,还可以申请旅游局贫困村旅游扶贫项目资金。自由基地发展餐饮的农庄还可以申请三品一标的认证及相关补贴,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无论申请何种项目一定结合休闲农业园区内的产业优势来分析。
3)所有休闲农业园区都有机会申请的补贴
农业局与旅游局联合主管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项目;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农民创业项目;扶贫旅游项目等
四、我国休闲农业区域布局和主要发展模式:
(一)都市农业和名胜景区周边连片开发型
为满足城市多方面需求发展起来的都市农业,位于市区周围的近郊(也可能镶嵌在市区内部)和客源丰富名胜景区周边,二者是休闲农业布局和发展的重要区域,适合政府为主建设基础设施,带动农民集中连片开发。这种模式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服务,主要经营类型包括相对集中联片的休闲度假村、休闲农庄、农业嘉年华、市民农园、农事体验乐园以及民宿和乡村酒店。
(二)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的观光养生型
山区、滨水地区与草原地区具有独特气候、植被、生态和人文资源,是重要的特色休闲农业功能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农业生态游、农业景观游、民俗风情游、特色农牧渔业为主的休闲农庄和农家乐。同时,结合特色村落、小城镇建设,以新农村格局和古村镇宅院建筑为旅游标志物,开发观光旅游,涵盖有古民居和古宅院型、民族村寨型、新村风貌型和古镇建筑型。如海南省利用独特资源,以共享农庄为载体发展休闲农业。此外,以独特的景观、设计加上互联网带动创建的精品民宿,逐渐成为这些地区的亮点。民宿除了增加乡村人气、游客消费频率,还大大提升了目的地知名度,通过熟人营销,提高入住率。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风情型
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特色民风和民俗资源,通过保护特色村庄和田园风光,以特色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标志物,突显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休闲旅游活动,丰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型、民俗文化型、乡土文化型、民族文化型。以展示梯田、高原湖泊、雪域风光和白族、藏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农村生产生活特性的云南民族农耕文化博物馆;体现黎族风情文化的海南保亭黎族船型屋民宿,都是很好的案例。
(四)传统特色农区的农家乐、观光采摘、民宿等多形态
传统特色农区是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同时,立足当地农业资源、农耕文化、生产条件和自然景观,通过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强化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功能创意,提升文化内涵,发展出景观农业、农事节庆、观光采摘、特色动植物观赏以及各种农业园区、主题公园等。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观,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的农家乐,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体闲娱乐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等。近年发展起来的乡村民宿覆盖云南等全国21个省份239个贫困县,仅2018年这些贫困县的民宿就增长了5倍,其中陕西和河南两省贫困县的乡村民宿分别增长了23倍和15倍,对于脱贫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南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服务,联系海大郑教授1307897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