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休闲渔业概念:
休闲渔业就是利用渔村设备、渔村空间、渔业生产的场地、渔法渔具、渔业产品、渔业经营活动、自然生物、渔业自然环境及渔村人文资源,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渔业与渔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国人对渔村与渔业之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渔民收益,促进渔村发展。换句话说,休闲渔业就是利用人们的休闲时间、空间来充实渔业的内容和发展空间的产业。
二、海南发展休闲渔业的优势:
(1)海南省发展休闲渔业具有先天的优势,休闲渔业将成为未来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新亮点
(2)海南省海洋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滨海、渔港、等旅游和渔业资源丰富,有可供开发的渔业港湾68处。二是渔业发展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和文化基础,目前已形成捕捞、渔业服务业等相配套的产业体系。三是有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政策支持和全域旅游的思路引导,休闲渔业的发展将是全省统筹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得到一系列的政策支持。
三、海南的渔业资源:
海南的海洋水产资源具有海洋渔场广、品种多、生长快和渔汛期长等特点,是我国发展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的黄金海域。全省海洋渔场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海洋水产在 800种以上,鱼类就有600多种,主要的海洋经济鱼类 40多种。许多珍贵的海特产品种已在浅海养殖,可供人工养殖的浅海滩涂约 2.5万多公顷,养殖的经济价值较高的鱼、虾、贝、澡类等20多种。海南岛的淡水鱼有15科57属72种。其次,海南省的海域还有大面积的珊瑚保护区,如在亚龙湾、鹿回头、东西瑁岛等地区的海底有大量珊瑚礁形成了奇特海底世界。再次,在西沙、南沙和中沙群岛有1000多种的海洋水产,随着岛上渔业资源和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从海南的港口出发可以最近距离的去欣赏那里典型的热带珊瑚群岛景观和更多丰富多彩的稀有水下生物。
四、海南省休闲渔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海南休闲渔业尚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差、管理不规范、政策扶持不足等突出问题。
一是法律法规及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对休闲渔业的发展尚未制定明确的法规和制度,休闲渔业的市场监管、环境保护等都无章可循,没有统一、适用的行业服务规范标准。
二是我省尚未制定出休闲渔业发展相关的总体规划及优惠政策,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技术性指导,缺乏鼓励休闲渔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大多休闲渔业项目建设仍处在自发状态。农业部已公布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四批共488家,海南目前只有3家入选。
三是我省海洋经济发展首要不足便是海洋经济总量小,海洋生产总值在全国倒数第一,与海洋大省的地位不相称。海南省渔业产业水平较低,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附加值不高;海洋基础设施落后,硬件建设滞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
四是休闲渔业领域的研究机构和人才不足,缺乏理论依据和专家指导,视野狭窄;缺少从业人才、管理人才,也缺乏人才的培养载体与机制,极大地制约了海南休闲渔业的发展。
五是我省渔港发展落后,每百公里中心渔港或一级渔港建设数为0.60处,远低于全国平均建设水平,与发达沿海省区相比差距更大。
五、海南休闲渔业发展政策支持:
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通知》
农业农村部《关于开展休闲渔业品牌培育活动的通知》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动休闲渔业试点促进休闲渔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琼府办〔2020〕31号
六、政策解读:
海南省27日印发《关于加快推动休闲渔业试点促进休闲渔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休闲渔船管理规范、休闲渔业经营主体、休闲渔业活动规范与安全生产责任等予以明确,推动渔业转型升级、渔民转产转业。
长期以来,海南省休闲渔业发展处于无序状态,休闲渔船以及休闲渔业经营主体身份、地位认定缺乏明晰标准。此次出台的政策首次明确休闲渔船定义,并对从事休闲渔业企业具备的条件、地位进行认定。
根据这份文件,休闲渔船是指主要从事水上垂钓、体验式捕捞等休闲渔业活动,在农业农村部门登记并取得休闲渔业捕捞许可证的机动渔业船舶。休闲渔业经营企业(渔民合作社)应当具备法人资格、在本省注册,并具有承担休闲渔业经营和意外风险的能力。休闲渔船实行指标管理,休闲渔船指标批准书经市县农业农村部门初审、省级农业农村部门批准后核发。休闲渔船实行捕捞许可制度,休闲渔船由休闲渔业经营企业(渔民合作社)统一经营,纳入所在地渔船统一管理。
海南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陈良介绍,休闲渔船控制指标不计入捕捞渔船船网工具控制指标,为海南省发展休闲渔业产业提供了广阔空间,有利于推动传统捕捞渔船减船转产,渔民转产转业。
这份文件提出推动沿海市县开展休闲渔业试点。据了解,目前海南已有11个市县报建休闲渔业试点,有关部门将选取7个符合条件的市县开展试点工作,引导休闲渔业经营主体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