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南省民宿产业的发展现状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85号),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客栈民宿、长租民宿等细分业态”,推动各地形成了促进民宿行业的发展热潮。沈晓明省长也有“海南发展民宿有先天优势,又有基本客源的支撑,要积极推进,加快推动”重要批示精神。
截至2019年5月,海南共有民宿约560家。据途家发布的《2018途家民宿发展报告》显示,三亚已位居境内最受欢迎十大民宿城市之一,三亚湾也成为了境内最受欢迎的十大民宿景点之一。
二、集聚效应品牌效应初显
近年来,在美丽乡村建设和全域旅游的带动下,海南民宿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大跨步迈进。在海边、在山区、在城市,一大批“网红”民宿用愈加个性化的服务吸引着游客入住、打卡,不断擦亮着海南的旅游新名片。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是海南知名的民宿产业村,汇聚着网红风、简约风、古典风等各具风格特色的46家精品民宿,房间总数已达1500间,今年还将有5家民宿营业。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享受三亚舒适宜人的自然风光,还可以体验民宿自带的特色项目,新奇的体验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打卡。
三、海南民宿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民宿的概念束缚了城镇民宿的发展。
我省闲置的商品房很多,体量很大,这些闲置商品房的业主绝大多数为外省人士,许多风情小镇的产权属于市县或区政府,如果按照现有文件上规定的民宿概念来进行发展,业主都无法直接参与经营,城市民宿的发展受限制太多,发展空间会很小。
(二)民族风情特色不明显。
我省的少数民族主要是黎、苗、回族。其中黎族是多数,但靠近城镇的黎族村庄特色已经不明显,可展示的文化元素不多。远离城镇的黎村和苗寨还保留着一定的特色,但人口数量也少,人口密度低,居住地相对偏僻,交通不便,可进入性差,配套服务极不完善。回族居住地主要集中在三亚的凤凰镇,发展空间小。因此我省的城市民宿和乡村民宿按照云南民族风情民宿的模式进行发展的空间也很小。
(三)三亚乡村民宿发展的基础太薄弱。
目前三亚的农村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村民的经营意识、经营本领等,跟发展乡村民宿的基本条件都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与江浙、重庆等地相比,差距太大了,三亚的乡村就目前的条件也很难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乡村民宿产业的发展。
从2017年起,海南省就已开始出台利于民宿发展的政策,希望能够以乡村民宿为抓手推动乡村振兴,丰富海南旅游住宿产品体系并活化利用传统民居,传承和发展海南文化。截至目前,海南省旅游民宿协会参与评定的“金宿级”乡村民宿共有11家、“银宿级”乡村民宿50家、市县铜宿37家,预计今年底全省将评出金银铜等级民宿接近200家,将极大的提高海南乡村民宿服务品质,塑造海南民宿品牌。
四、海南民宿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日前文旅部质监所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了全国首批甲乙宿的评定结果,其中海南就有三家民宿上榜。
新华社海口5月4日电(记者 王存福)由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牵头编制的《海南省乡村民宿发展规划(2018—2030)》近日印发,首次界定了海南乡村民宿的定义,并从发展定位、空间布局、产品规划、政策扶持等方面全面制定发展规划,以扶持乡村民宿发展。
目前,海南的乡村民宿约400家,乡村民宿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多集中在南北部沿海区域以及东线旅游带,中部和西部相对较少。民宿产业处于萌芽阶段,民宿资源开发层次低,有待深入挖掘。
规划提出,依托全省传统村落、美丽乡村、共享农庄等乡村旅游资源,结合全域旅游空间布局和城乡交通网络体系,形成海澄文乡村民宿圈、大三亚乡村民宿圈、东部康养组团、西部山海组团、中部雨林组团等“两圈一带三组团”的乡村民宿空间结构。民宿旅游产品策划上分为火山民宿、骑楼民宿、合院民宿、渔家民宿、盐村民宿、黎族民宿、苗村民宿、军屯民宿、崖州民宿及军垦民宿10种类型。创新经营模式上,可发展自主经营、租赁经营、协会(公司)+经营户、工商资本+农户、众创共享等模式。
规划还提出要以政策扶持发展乡村民宿,在用房用地、建设资金、人才建设、审批监管上都有相应的措施。根据预测,2030年末海南乡村旅游人口将达到5000万人次,需要短租型乡村民宿数量约6500家,提供旅游床位数11.7万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