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高端制造业的内涵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指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领域,“高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技术含量高,表现为知识、技术密集,体现多学科和多领域高精尖技术的继承;第二,处于价值链高端,具有高附加值的特征;第三,在产业链占据核心部位,其发展水平决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以高端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长期以来我国依靠“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模式发展,使我国在知识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高精尖领域一直受制于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视和政策上对创新的鼓励与支持,使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高端装备制造业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
近年来我国企业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整体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开发出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然而在高端电力装备、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等诸多主机领域高速发展的同时,许多关键零部件和配套产品发展滞后,严重地受制于进口。我国自主品牌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中低端产能过剩、竞争尤为激烈,高端环节被国外品牌掌控。由于创新能力薄弱,不少企业甚至重点企业的研发实验条件普遍较差,创新能力难以达到预期水平。我国工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近几年,我国科技转化率不足15%,远低于发达国家40%—50%的水平,技术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面对技术层面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需进一步完善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环境,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化核心企业扶持力度,加大核心企业装备研发的投入。
二、 高端制造业政策分析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典型的发展初期高投入、发展中期高风险、发展后期高产出的行业,因此,在其培育和发展的初期阶段,需要系统性的政策支持。财政税收政策是政府支持包括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和重要手段。
我国现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尚属幼稚产业,在产业发展初期,规模小,产值低,产业内部严重失衡,处于不平等和脆弱的地位。同时,市场失灵导致生产经验不足、资本市场不完备等私人行为失败,使得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发展初期举步维艰并极有可能蒙受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采取关税保护、财政补贴等财政税收政策对其加以积极引导和保护,支持其建立起具备长期竞争优势的经济规模,便具有极大的必要性和战略意义。
目前,我国税收政策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业支持乏力,在现阶段,高端装备制造业通常只能适用一般的常规性税收优惠,缺乏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系统性和规范性税收安排,亟待建立高端装备制造业税收支持体系。
三、 海南高端制造业的政策支持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航空产业、卫星及应用产业、轨道交通装备业、海洋工程装备以及智能制造装备五个细分领域。未来十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将迎来黄金增长,将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2010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6万亿,占装备制造业的8%。到2015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超过6万亿元,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15%;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25%,高端装备制造业将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海南自由贸易港投资新政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解读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海南将把制造业做实做优做强,切实发挥制造业对夯实产业基础、拉动有效投资重要作用。发布会上介绍,制造业一直是海南省产业发展中的一块短板,创新能力不强、拳头产业不多,升级空间较大。
《方案》指出,海南将把制造业放在较为显著的位置,做好增量发展和存量调整,把全省制造业做实做优做强。一是在海口国家高新区、洋浦经济开发区、澄迈老城经济开发区、定安塔岭工业园、儋州木棠工业园等园区布局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航空器、机器人、海工装备、游艇等高端装备制造及维修业态,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二是以应用和市场为导向,鼓励和支持国内外大型装备企业在海南实施技术成果转化,开展省内企业绿色、智能化技术改造,积极培育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生态。三是持续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应用新技术为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